一、学校诊改工作概述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高质量发展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提升学生培养质量是我们的核心目标、长远目标。我校长期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服务质量”的意识,坚持夯实“质量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推行扎实“服务学生、提升质量”的行动,精心营造 “人人重视质量、人人服务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校园质量文化,凝练固化 “创新引领、产教融合、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行业性区域性紧密结合的高水平优质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长期以来我校始终抓实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特别是2012年以来,学校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培育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的带动,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境外合作”“政校行企外”五方联动的合作办学体制,创新形成了“学生成才、学院育才、社会用才”多主体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工作成为常态,设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评选教学质量、教学技能竞赛优秀奖,对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学术荣誉从经费上予以保障,评选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并进行专项培养及奖励。学校通过评教、评学和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建立起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学校的质量管理机构基本完善,建成校院二级督导体系和三级质量保证组织。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建成20余个信息系统和平台,已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实现过程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运用日益娴熟。学校将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结合,绩效考核体系构建基本完成。学校以四川省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为起点,确立了“目标导向、标准引领、任务驱动,持续改进、创新卓越”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方针,确定了“理念先行、教学为重、质量为本、技术支撑、持续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诊断与改进实施路径,学校建立了质量保证领导小组,设置质量管理办公室,建成“学校——二级学院——专业/课程”三级质量保证组织,明确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层面牵头部门以及各职能部门在五纵体系中的归属。经过不断学习、培训、交流、研究和探索与实践,2019年5月,学校向四川省诊改委提交《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后,全面、系统向纵深推进诊断与改进工作。
开展诊改工作以来,学校始终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诊改工作方针,不断完善“五纵五横·事前事中事后·双链·8字螺旋·双引擎·一平台”(“5532821”)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建成“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测机制;打造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目标链,修订完善五层面标准链;精准分析基础、准确对标,确定“8”字形质量改进螺旋运行单元;创新学校绩效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营造“人人重质量”的质量文化,依托激励和文化双“引擎”激发全院师生的内生动力;建成智慧校园雏形,初步采用大数据客观、精准、定量监测,实现培养质量精确分析和评价。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证明,学校内部质保体系建设牢固树立了全院教职工的“质量主体、质量责任”意识,夯实了“质量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扎实了“服务学生、提升质量”的行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客观、精准、定量监测和精确分析,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性、可控性明显提升。
(一)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
1.完善体系建设,科学制定方案
建立党委领导、院长指挥的学院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学习研究教学诊断与改进系列文件精神,科学分析人才培养现状,积极探索实践诊改运行机制建设,不断完善诊改组织体系、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指标体系,按照“理念先行,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全面推进;诊断激励,改进提升”的路径,科学规划、制定《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深入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2.精心打造“两链”,明确目标标准
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统领,围绕“创新引领、产教融合、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行业性区域性紧密结合的高水平优质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分类制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信息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服务建设规划等专项分规划,8个教学单位以专项规划为依据,编制相应子规划,构建“学院总规划——专项规划——教学单位子规划” 的三级规划体系,对规划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形成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规划体系,延伸至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层面,打造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贯通的目标链。对照“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目标, 以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线,建立工作任务标准、岗位工作标准、专业(课程)标准、教师发展标准和学生发展标准, 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由下而上细化落实,形成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标准链。按照国家部委规定,参考国内外标准,结合学校实际,分类制定五个层面建设标准,建成学校标准体系。以发展目标和存在问题为导向,学习和借鉴其他院校诊改的优秀成果和经验,确定监测关键质控要素、质控点,明确量化指标,形成诊改质控指标体系。
(1)学校层面。学院层面设立“目标计划、资源条件、建设情况、测量分析”4个一级指标,细分为准则、规划、标准、办学条件、师资条件等13个诊断要素,根据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及优质校2020年建设目标,确定了11项工作要点、45个重点建设任务、145条具体目标,设计13个诊断要素,共计498个质控点并分解至16个职能部门。编制《学校层面诊改运行办法》,线下采取项目、部门自查结合学院督查的方式,线上依托学校质量管理平台实施监督,各职能部门按部门诊改计划常态纠偏,质量办组织半年总结改进,目标办组织年度考核分析,确保年度目标顺利实现,为学院制定下一年度的目标任务提供参考依据。
(2)专业层面。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为统领,制定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专项规划。专业层面设立“专业定位契合度、办学资源支撑度、专业建设影响度、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服务贡献度和国际合作交流度”6个一级指标,细分为专业建设规划材料、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安排、专业生师比等23个诊断要素共计33个质控点。制定了“院级品牌(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为支撑的三级专业建设发展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两个子目标,再分解出六个方面具体目标,形成23个专业诊改要素、 33个量化指标作为专业诊改的基本质控点。在统一标准框架下的,允许专业自行灵活增设质控点,形成了不同专业按各自专业特点自行设置诊改标准和指标的诊改体系,确保突出质量生成的主体地位。编制《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标准》、《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诊断与改进实施指导办法》等制度,实施以三个月常态纠偏,一年阶段诊改,三年总结考核性诊断的专业诊改运行体系。依托学校“质量管理平台”,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推进专业的诊断与改进工作。
(3)课程层面。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为统领,依托专业建设目标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制定了“院级示范(优质)课程、院级特色课程、院级一般课程”三级课程建设目标。集中优势资源分级分类推进课程建设。根据课程类型分为理论课(A类)、理实一体课(含理论+实训,B类)、实践课(C类)三类;根据课程建设类型包括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改课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项目化教学等)、一般课程。并将目标分解成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两子目标,再分解出七方面具体目标形成7个课程诊改要素、 36个量化指标作为课程诊改基本质控点。在统一标准框架下的,同时允许不同课程自行灵活增设质控点,形成了不同课程按各自课程特点自行设置诊改标准和指标的诊改体系,确保突出质量生成的主体地位。编制《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建设标准》、《雅安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课程诊断与改进实施指导办法》等制度,实施以每月一次常态纠偏,一学期课程阶段诊改、一年课程阶段考核性诊断,两年总结考核性诊断的课程诊改运行体系;利用“超星泛雅”网络教学平台、“智慧职教”等平台推进课堂信息化教学,依托学校“质量管理平台”,采取“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推进课程的诊断与改进工作。
(4)教师层面。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为统领,制定学校“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专项规划,根据学院“产教融合、创新引领、特色鲜明、全国一流”的总体建设目标,以注重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和人才资源的整体性、多元化开发与利用,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双师”素质培养及其机制建设为抓手,实施百名大师进课堂计划和教师“能力递进培养工程”,建设一支产教融合、医教协同,结构合理,有较强教学科研能力,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乐于奉献、师德高尚的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师队伍。根据岗位职责的不同,专业技术各岗位教师发展标准设立教师基本素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学生工作、社会服务4个一级指标。专业技术各岗位十二级至五级设立10个诊改要素,专业技术十二级设立20个质控点,专业技术十一级设立22个质控点,专业技术十级至五级各设立25个质控点;专业技术岗位四至三级的教师发展标准设立9个诊改要素,设立24个质控点。明确建设标准(目标值)和预警值。教师通过学校宏观指导和二级学院结合学院建设目标的微观指导,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发展规划书,形成教师发展标准。
依托学校质量管理平台,教师每三年为一个考核诊改周期、每年完成一个阶段性诊改循环,根据建设内容开展阶段性或实时监控预警,实现常态纠偏。一个周期结束后,根据期初规划目标任务进行周期性诊改,分析问题成因,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成果,在学习和创新的基础上制定下一个周期教师成长规划。在岗位任职年限内,达到相应的发展标准,实现综合素质的递进提升。
(5)学生层面。依据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学院2020年党、政重点工作的目标任务,结合优质校建设基础,制定“学生思想教育、团学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资助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目标计划,构建层级分明、内容关联的学生全面发展目标体系。结合学生发展规律,以树立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优良、合格、达标三类目标指标,个体发展、学业发展、职业发展、团队发展四个维度,确定“一个中心、三类目标、四个维度”的学生培养发展标准体系。根据目标和标准设计,学生每三年为一个总结考核周期、每学期完成一个阶段诊改循环,以学业目标、职业规划、思想道德、团队协作等 12 个诊断要素、50个质控点、20 个具体诊断指标进行自测。通过监测、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深入分析且确定本学期发展目标。设置学生层面50个质控点,依托数据平台学生实时进行自我诊断,发现问题,自我预警,及时纠偏,确保学习和成长质量。每学期期末学生根据学期初制定的目标进行一次阶段考核性诊断,明确问题,限期改进,并拟定下一个阶段的个人发展目标。
3.优化驱动“引擎”,提供诊改动力,提升诊改成效。
(1)创新考核激励引擎。学院组织诊改工作专题研讨19次,教职员工参加校内外诊改工作培训24次,诊改领导小组召开专题会议讨论诊改实施方案17次。由学院办公室牵头,质量办及相关部门参与,修订完善《部门目标绩效考核办法》、《教职工目标绩效考核指导意见(试行)》,目标任务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将部门的目标任务完成、诊改情况以及目标管理成效作为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并将考核结果与评优评先、绩效奖励挂钩,从而保证学院总体目标得以实现;同时,逐步完善教职工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并将目标绩效考核全面纳入诊改体系,使各层面的质量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人人重质量”的良好氛围;
(2)凝练固化文化引擎,激发师生内生动力。创新质量文化“引擎”建设,深入发掘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质量文化特征,推进“9336711”的育人模式,将学生的专业与传统文化特色相融合,搭建“人人参与”的质量文化提升平台,建立“协同共生”质量文化保障机制,践行“全员内化”质量文化价值观。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指引,以提升“育人质量”为核心目标,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服务质量”的意识,夯实“质量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扎实“服务学生、提升质量”的行动,精心营造 “人人重视质量、人人服务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校园质量文化,形成“人人思奋进、人人争奉献”的良好氛围。
机制内化为文化,文化引领行动,行动确保质量,质量保证主体内生动力提升,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常态化,学校在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的质量文化体系初具雏形。
4.整体构建平台,分步实施建设,关注诊改运行轨迹。
按照教育信息化2.0行动 计划的精神和要求,以“创新”“提升”“智能”“示范”为指 导思想,全面提升学院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和治理能力,学院成立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议方案,制定了合理的实施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目前,完成了智能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成功上线了站群管理、教务管理(含学工管理)、OA办公、人事管理、科研管理、资产管理、就业管理、云桌面、一卡通、图书管理、在线教学等管理应用系统;建设了上网认证系统、边界防火墙、应用服务防火墙、入侵检测防御系统、远程备份系统、山石虚拟化安全防护系统、网络安全审计平台等网络安全体系;强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即将建成学院大数据平台,确定数据标准,进行系统集成,实现数据共享、智能数据搜索、统一身份认证、流程开发平台、网上服务大厅等基础支撑平台,为学校质量管理平台提供数据支撑。学校质量管理平台建设正在推进。
(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成效
1.质量主体意识明显增强,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
通过科学打造目标链和标准链,学校发展规划总体目标与年度重点任务有效传递到专业、课程、教师、学生层面,学校、职能部门、二级教学单位、专业团队、课程团队、教师、学生八个方面质量保证主体的身份及责任更加明确,激发了各责任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质量主体意识明显提升,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能有效落实。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均形成流程化管理、过程化自诊、动态化调整、信息化支撑的运行机制,学校各项工作自我诊改、动态优化的机制逐步形成。通过树立“服务学生、服务质量”的意识和 “质量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推行扎实“服务学生、提升质量”的行动, “人人重视质量、人人服务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校园质量文化建设成效初步凸显,全校内生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质量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实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变,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由零散向系统、由静态向动态、由定性向定量、由阶段化向常态化的转变基本形成。
2.现代高职院校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自诊改工作开展以来,围绕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学院从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实施细则、“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实施办法等党政管理制度,到干部人事、教学、学生以及学院常规管理等各层面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修订完善、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制度,新建管理制度67个,形成制度选编,收录制度共114项,使新时代现代高等职业院校治理体系更加完善。
3.智慧校园建设推动明显。
信息化建设推动明显。学校升级系统6个,新建设系统10个,网络安全建设项目5个。智慧校园设计完善,建设如期推进,实现系统集成,建成学院大数据中心平台,数据共享性显著提升,对决策支持功能明显增强,服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作用逐步得到显现。
4.现代化课堂教学成效明显,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通过诊改工作,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诊改工作开展期间,学校被批准为四川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培育院校,2019年7月,医学影像技术、护理、药学和医学临床实训中心获国家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2017届、2018届、2019届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均在80%以上。2019年秋季学期,学院招收了来自尼泊尔、斯里兰卡的13名国际学生,开启国际教育新篇章。参加四川省教育厅教师教学比赛获奖12人次。“互联网+”校赛参加人数、项数较前明显增加,学生参加政府类比赛获奖人数较去年增长了127%,2019年获得省级铜奖5项,市级三等奖1项。首次参加全国中药传统技能决赛获得三等奖,取得突破性成绩。
(三)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改进的方向
随着学校内部质保体系建设向纵深推进,质量保证体系不断完善、诊改实时运行深入实践,平台功能日趋完善,现代化课堂教学成效日益明显,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但仍存在需进一步改进的方向:一是加强对诊改的“55821”理论体系、逻辑起点、质量模型、 “8” 字螺旋质量路径的学习、研究,掌握诊改理论体系,弄懂诊改质量模型,熟悉诊改方法,熟练诊改路径;二是加强宣传诊改“三全”育人模式的内涵,深入推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诊改;三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建设激励机制引擎,凝练深化质量文化引擎,全面激发全院师生内生发展动力;四是进一步加强对SMART原则学习、理解,更加科学、规范打造目标标准“双链”;五是进一步完善平台功能,集成大数据中心,全面实现数据精准实时监测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