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职业技术学院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修订版

时间:2020-12-09

关于印发《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修订版)的通知

学院各部门、二级学院(部):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修订版)已经学院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教务处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诊改办(代章)

                             2019年12月25日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修订版)

  为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机制,促进学院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关于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启动相关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5〕168号)、《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试行)》(〔2016〕113号)、《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实施方案》(雅职院〔2019〕20号)等文件精神,为突出学院诊改特色、抓实诊改实时运行、保障诊改成效,特修订学院诊改运行实施方案。

  一、建设基础

  学校始建于1951年,2002年由四川省雅安卫生学校与雅安教育学院合并组建的全日制普通高职院校,2006年通过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特别是2012年以来,学校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培育)、高职院校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培育等一系列重大项目建设的带动,厚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和较强的办学实力,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工作成为常态,设立教育教学质量工程专项经费,评选教学质量、教学技能竞赛优秀奖,对教师开展教学改革和学术荣誉从经费上予以保障,评选学术(技术)带头人、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并进行专项培养及奖励。教学质量控制进一步完善、规范,学校通过评教、评学和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工作,建立起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学校的质量管理组织和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校院二级督导体系和三级质量保证组织。智慧校园建设稳步推进,建成20余个信息系统和平台,已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依托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实现过程性评价和考核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机制,教师教学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信息化运用日益娴熟。学校将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创新结合,建成绩效考核体系,机制引擎的激励作用日益凸显,全校教职工 “质量主体、质量责任”和“质量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更加牢固, “服务学生、提升质量”的行动更加有力 ,“人人崇尚质量、人人重视质量、人人服务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校园质量文化初步形成,学校质量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 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的精神,按照《四川省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实施方案》要求,以完善质量标准和质量管理制度、提高利益相关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切实履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改进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常态化、可持续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系部自主诊改、学院抽样复核、利益相关方多元参与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我院各专业持续健康发展。

  三、基本原则

  (一)系统性原则

  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全面覆盖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横向五层面,包含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和监督控制纵向五系统,建设学校大数据分析平台,形成以质量文化为核心、数据平台为支撑、纵横联动的一体化质量保证体系。

  (二)主体性原则

  履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改进主体责任,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与各系统的日常工作与学习融为一体,建立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断与改进制度。相关部门及人员均为质量保证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促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

  (三)科学性原则

  尊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尊重学校实际情况,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针对不同层面合理确定诊断点、诊断周期与诊断方法。

  (四)持续性原则

   结合学院发展实际分阶段推进,质量保证体系从静态规范走向持续改进。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形成质量改进螺旋,持续改进,积累创新,不断完善。

  四、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落实学院教育质量保证主体责任,健全质量保证组织系统,制定学院发展规划及其子规划,完善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各层面的质量标准和制度体系,构建网络化、全覆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智能校园,形成常态化、周期性的诊断与改进制度,深化“人人重视质量、人人服务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校园质量文化氛围,打造持续深入、全面渗透的高职教育质量文化,实现学院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持续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构建体系

  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在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建立以“五纵五横一平台”为基础框架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以诊断与改进为手段,促使学院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围绕决策指挥、资源建设、支持服务、质量生成、监督控制等五个系统(图1),依据平台数据,构建相互支撑、有机衔接的组织体系、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制度体系、诊断指标体系,实现螺旋式工作循环,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强化学院各层级管理系统间的质量依存关系,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学校各项功能的发挥。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框架(表1)。


  图1学校内部质量保证组织体系构架

   

  五纵/五横

  学校

  专业

  课程

  教师

  学生

   


  决策指挥

  发展规划

  1.章程

  2.组织机构

  3.发展规划体系

  4.人才培养目标

  1.学校专业建设规划

  2.专业建设方案

  1.课程建设规划

  2.课程建设方案

  1.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教师自我发展规划

  1.学生发展规划

  2.学生自我发展规划

  目标

  质量标准

  1条件标准

  2效益标准

  3影响力标准

  1.专业建设标准

  2.专业教学标准

  1.课程建设标准;

  2.课程教学标准

  1.教师发展标准

  2.教师岗位任职标准

  3.团队建设标准

  1.优秀素质标准

  2.合格素质标准

  3.达标素质标准

  标准


  资源建设

  1办学条件

  2校企合作

  3资产经营

  1.师资队伍

  2.实践教学条件

  3.其它教学资源:教室、多媒体、校企合作等

  1.授课教师资质

  2.实训条件

  3.其它教学条件

  1.教学设施

  2.科研设施

  3.社会服务设施

  4.生活设施

  1.学习设施

  2.生活设施

  3.校园环境

  条件


  支持服务

  1产教融合政策

  2激励政策

  3内控机制

  4智慧校园建设

  1.专业设置与调整管理

  2.教学指导委员章程

  3.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管理办法

  1.教学运行管理

  2教学条件建设与应用

  3.教学材料选择使用与管理

  1.教师发展保障

  2.生活保障

   

  1.学习保障

  2.生活保障

  3.安全保障

  制度


  质量生成

  1规划实施

  2人才培养体系实施

  3质量文化建设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

  1课程标准执行

  2 课程授课计划

  3教学实施方案

  4课堂教学规范

  1.教师改进

  2.教师培养

  3.团队建设

  1.学业教育

  2.第二课堂

  3.社会实践

  4.校园文化

  实施


  监管控制

  诊断改进

  1预警发布与响应

  2质量诊改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预警机制

  课程诊断与改进机制(课堂教学、课程建设)

  1.师德师风诊改

  2.职业能力诊改

  1.学业水平诊改

  2.学习能力诊改

  3.学习风气诊改

  信息

  质量报告

  1学校质量报告

  2规划执行报告

  3 内控体系运行报告

  专业诊改报告

  课程诊断报告

  1.教师发展质量报告

  2.师资规划执行报告

  1.学生发展质量报告

  2.学生规划执行报告



  外部评估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估

  专业评估

  课程评估

  师资评估

  毕业生跟踪调查



  平台

  学校质量管理平台







  文化

  学校质量文化







  表1 “五纵五横一平台”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框架

  

   (一)健全组织架构,形成组织体系

  建立党委领导、院长指挥,分管院长负责,二级部门具体实施的组织构架。成立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学院质量保证政策,完善质量管理办公室职能,负责执行质量监控、考核制度建立与诊改运行等工作。二级学院是质量生成核心,行政职能部门保证质量提升。(图2)QQ图片20200715150939

  图2学院质量保证体系组织职能定位示意图

  1.学院诊改工作领导小组及质量管理办公室职责: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高职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有关精神,进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部署诊改任务,对诊改工作进行统一领导和协调,指导各部门(二级学院)建立诊改工作机制和相关标准与制度,完善目标考核办法,落实质量控制与目标管理工作的人财物保障等。

  2.成立质量保证工作组

  各二级部门根据工作层级,将诊改工作纳入部门常规工作任务,明确任务分管,成立相应工作组,建立工作机制。

  (1)学院(行政)层面质量保证工作组

  牵头部门:学院党政办公室

  参与部门:各二级学院(部)、各职能部门

  工作职责:负责各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工作职责、工作清单、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岗位标准和相关制度等的建设工作,履行主体责任,开展常态化的自主诊改,完善目标考核办法,落实质量控制与目标管理工作的人财物保障等。撰写本部门年度自主诊改报告等工作。

  (2)专业(课程)层面质量保证工作组

  牵头部门:教务处

  责任部门:二级学院(部)、相关职能部门

  工作职责:负责专业(课程)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相关制度等的建设工作,负责专业(课程)质量的自主诊改,进行专业市场需求、校企合作调研和学生学业情况及就业情况分析,撰写专业(课程)质量自主诊改报告等工作,负责学院质量管理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工作。

  (3)教师层面质量保证工作组

  牵头部门:人事处

  责任部门:各二级学院(部)、相关职能部门

  工作职责:负责学院师资队伍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相关制度等的建设工作,负责教师发展的自主诊改,撰写教师发展自主诊改报告等工作,负责平台的教师发展建设与运行工作。

  (4)学生层面质量保证工作组

  牵头部门:学生处

  责任部门:团委、各二级学院、外事办、保卫处

  工作职责:负责学院学生全面发展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和相关制度的建设工作,负责学生发展的自主诊改,撰写学生发展自主诊改报告等工作,负责平台的学生全面发展建设与运行工作。

  (5)质量管理平台建设质量保证工作组

  牵头部门:宣传部

  责任部门:相关职能部门、二级学院(部)

  工作职责:相关部门分别负责相关数据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工作,宣传部负责智慧校园质量管理平台建设的总体协调和技术支持。教务处、学院党政办公室、宣传部负责学院智慧校园质量管理平台与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衔接工作。

  3.成立督查工作组

  负责按照诊改工作要求进行专项督查。

  牵头部门:党政办

  责任部门:质管办、纪检监察处

  (二)厘清部门归属,明确职责分工

  1.构建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五系统

  依据学院战略,结合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对应纵向五系统职能,按照各部门(二级学院)在学院人才培养等功能中承担的不同职责,确定各部门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归属(图3),明确各部门(二级学院)在质量保证体系中的作用,形成全方位的质量保证组织体系。

  

  图3 学院各部门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定位

  2.明确各部门在质量保障体系内的工作职责

  根据部门在纵向五系统中的归属,对照现有职责,明确部门职责与权限。由人事处牵头,各部门(二级学院)参与,开展“定岗定责”工作,优化机构和岗位设置,厘清学院各部门(二级学院)、各岗位职能职责,明确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为制定工作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诊断指标体系奠定基础。

  3.完善校内质量保证体系,保障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成立三级质量保证体系,明确各层级质量保证组织的工作职责、工作内容和工作标准,进一步抓实人才培养质量。(图4)

  

图4学校三级质量保证体系职责构架图

  六、工作实施

  (一)科学规划,形成目标链

  学校党委认真学习、研究《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等文件精神,结合省、市地方经济发展和学校发展要求,科学制定学校事业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各二级学院(部)制定子规划,建成三级规划体系。依据学院事业发展规划、各层面专项规划和二级学院子规划,结合优质专科学校建设目标,党政工作要点,逐一分解目标,层层分解落实,明确任务目标、建设内容、完成时限、责任部门。将年度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年度目标任务分为A、B、C三类,A类任务为学院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B类任务是院领导班子研究确定的规划以外的年度重点工作,C类任务是部门职责中的常规工作任务。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呼应的目标链。(表2、图5)

  
  

图5学校双链结构图

  表2 学校规划和目标体系框架

  层面

  标准类型

  标准名称

  学校

  条件标准

  经费标准;师资队伍标准;资源建设标准。

  质量标准

   

  专业结构标准;专业建设成果标准;校企合作标准;信息化教学水平标准;课程建设成果标准;教学管理标准;就业质量标准;社会服务能力标准;科研水平标准等。


  影响力标准

  社会声誉标准;非遗传承创新成果标准;国际化交流水平标准。


  专业

  专业结构标准

  专业设置与动态调整管理办法。

  专业水平标准

  专业建设标准 。


  专业运行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原则;专业教学标准等 。


  条件配备标准

  师资配备标准;实验实训条件配备标准等。


  课程

  课程建没标准

  课程建设标准;课程标准及制定规范等。

  课程教学运行标准

  网络教学日志填写要求;教学计划编写;教案编写等。


  课程水平标准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标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评审标准 。


  教师

  教师发展标准 

  教师发展等级标准(新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学术技术带头人),职称评定标准等。

  教师任职标准

  教师任职标准。


  团队建设标准

  教学团队建设标准、科研团队建设标准等。


  学生

  学生发展标准

  个人发展、学业发展、团队发展、职业发展标准。

  学生工作标准

  管理育人、资助育人、心理健康、团学建设、教学管理、就业创业、辅导员队伍建设等标准。


3 学校标准体系框架

  (三)完善工作制度,形成制度链

  依据纵向五系统组织机构职责,厘清各部门管控事项,梳理学校层面的人事、财务、课程教学、学生事务、后勤保障、研究发展、产学合作、信息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监督控制等事项,修改相关制度,设计工作流程,完善学院制度体系,形成制度链(表4),使设计的程序与制度相匹配,进一步完善内控机制。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的诊断报告与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制订诊断报告制度,明确报告的发布周期、内容等要求;在此基础上编制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向全院、全社会发布,接受全院师生、全社会对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监督。

  层面

  诊断项目

  诊断要素

  诊断点

  诊断指标

  数据采集源

  学校

  办学条件

  基本设施、办学经费、师资队伍

  占地面积、经费收入、师资总量和机构

  (生均占地面积(m2)、 生均办学经费万元)、生师比、专任教师总数、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折合)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折合)图书、具有高级职务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生均学生宿舍(公寓)面积、生均实践场所、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台数(台)、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生均(折合)年进书量(册)……

  教务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高等教育基层统计调查表

  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

  课程建设、

  教学管理、

  招生就业

  专业建设结构成果、专业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建设结构成果、课程建设信息化、教学督查、招生、就业

  专业总数、省级及以上重点建设专业数、产教合作数、双创课程门数、线上课程数占总课程比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数、学生参与评教比例、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

  教务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系统


  科学研究

  教学研究、科技研究

  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成果、科研项目、科研成果

  家级教研项目数、省级教研项目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数、省级教学成果奖项数、国家级科研项目数、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市厅级科研项目、院级课题数,国家级机构数、省部级机构、其他主管部门机构、院级机构,论文数(国内、国外发表论文数)、专著数、专利数、科研成果奖数(国家级、省部级、市厅级、院级)……

  科研管理系统


  社会服务

  技术服务、培训服务

  技术服务数量、技术服务收入、培训服务数量、培训服务收入

  技术服务项数、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万元)、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万元)、科普活动数、社会培训人日数、接受培训企业数、非学历培训到款额

  科研管理系统


  文化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与创新机构、课程

  技能大师工作室、非遗课程

  校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数、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数、非遗课程门数

  科研系统、教务系统


  国际交流合作

  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国际服务

  国际交流、国内交流、合作办学、合作科研、国际化办学、国际服务教师、国际服务学生、国际服务课程

  教师赴国(境)外学术交流人次数、合作办学项目数、全日制国(境)外留学生人数(-年以上) (人)面向“走出去”企业国(境)外培训人日数、开发国(境)外认可的课程标准数(个)

  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


  专业

  专业建设规划

  专业规划、专业建设标准、专业调研、专业开设情况、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学院专业建设规划专业建设规划、专建设标准、专业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调研等

  专业建设目标与定位、本年度调研规模企业数量、本年度本专业企业调研报告、校企合作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等

  教务管理系统

  专业条件

  生源情况、专业基本情况、师资、实践条件、国际交流与合作

  专业录取、专业在校生数、校内外实训基地、专业教师、专业群相关书刊、课程标准建设情况、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国际交流、国际合作等

  课程标准齐备率、本年度实际录取人数、第一志愿投档率、报到率、教师数、师生比、双师素质教师比例、本年度新增教学名师人数、本学年新进教师数、本年度引进高层次人才数、本年度教师培训人次、本年度本专业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本年度教师获得各级奖励、兼职教师人数、兼职教师承担课时比例、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数、生均工位数、实训室利用率、校外实训基地数量、校企合作企业数量、现代学徒制试点班、订单班、本年度合作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对口支援国(境)外工作项目数、学生海外就业比例、留学生人数、非全日制国(境)外人员培训量、中外合作办学等

  教务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招生就业系统、国资管理系统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培养效果

  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改项目、教学质量管理情况、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赛、就业、双创等

  教学计划修订次数、教学任务调整次数、各级精品课程、混合式教学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专业课中实训课程比例、数字教学资源、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共同开发教材、实践指导书、各级教改项目立项和建设完成、教学督导情况、教学事故次数、评教成绩优秀率达成度、评学成绩优秀率达成度、毕业设计成绩合格率与优秀率、各级获奖、学生获专业技能证书比例、奖学金获取率、毕业生就业专业就业率与对口率、毕业生平均学分绩点、创新创业立项数等

  教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超星课程平台、学工管理系统


  科学研究与社会影响力

  科研与成果、社会影响力

  科研及取得成果、社会服务、专业排名

  横向技术服务项目数及到款额、纵向科研项目数及到款额、师生获专利及获得发明专利数量、教师科研论文总数、社会培训人次及到款额等

  科研管理系统


  课程

  课程教学规划

  课程教学制度与规范、课程教学大纲制、课程授课计划制订

  全校课程基本信息、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等

  课程标准,授课计划,课程考核方案,教师教案(发展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标是否满足人培方案建设等、课程是否有授课计划、教师教案是否齐全、教学设计等是否符合教学规范、授课教师职称结构合理性)

  教务管理系统

  课程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实训教学、专业实习、毕业设计

  缺课率、课程成绩合格率、课程成绩优秀率、教学日志填写、作业(实验报告)成绩情况、调课率、实训项目完成率、毕业设计成绩优秀率等

  教材,教辅材料,微课、微视频,;案例,课程平台使用率(在线课程、课程资源数量、实训项目数量等)学生出勤率,教师出勤率,授课与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资料完整性,学生任务参与度,混合式教学程度,教学内容完成率(是否按照授课计划执行、信息化教学手段教学执行情况、与学生互动交流情况等)

  教务管理系统


  课程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等

  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第三方机构调查等

  听课成绩、评学成绩、 评教成绩、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等

  教务管理系统


  教师

  个人规划

  职业规划、培训进修、

  学历提升

  五年发展规划、年度阶段目标、学习培训、实践工作

  知识结构、双师能力、教学水平、科研水平、社会服务、学生管理、参加校外培训人数、人均参加实践工作次数、人均科研学术活动次数等。

  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

  职业素养

  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业能力、双师能力、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

  学生管理能力

  职业道德、教学工作、学生工作、教学效果、资源建设、专业建设、社会服务、双师型” 教师、科研成果、实训基地建设等

  是否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是否取得岗位所需专业技术职务、参加师德教育活动次数及师德评价、参加培训课时数、取得职业(执业)资格证书数、教学工作量、教学比赛获奖、指导学生参赛获奖、教育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及级别、科研课题数量、发表论文数量、企业横向课题数目、编写教材、参与教学质量建设、团队建设、公开课、教学评价、学生管理工作及年限、社会实践活动及年限等情况。

  科研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

   

   


  绩效考核

  工作数量、工作完成度

  教学工作量、科研工作量、学生管理工作量、社会服务工作量

  基本工资、各类津贴、奖励绩效

  人事管理系统


  学生

  学生工作教育管理

  学生发展服务制度、学生发展诊改制度、学生管理队伍建设、特殊群体学生服务、母校满意度、就餐服务与指导

  学生服务相关制度、学生发展诊改制度、学生管理队伍人员、结构、辅导员职业文化节方案、奖助学金工作有效投诉率、心理疾病咨询率、母校满意情况、食堂卫生检查合格率

  是否有学生服务相关制度、学生发展诊改制度、学生管理队伍人员、结构情况、是否有辅导员职业文化节方案、奖助学金工作有效投诉率、心理疾病咨询率、学生工作满意度、教学满意度、生活服务满意度、食堂卫生检查合格率

  教务管理系统(含学工管理系统)、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软件、毕业生培养质量报告

  学生个人发展

  个体发展

  思想道德、健康生活

  违纪处分率、本年度征兵人数完成率、2020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计划、全年辅导员召开主题班会次数、团校培训、青年大学习情况、主题团日活动次数、活力团支部创建情况、图书馆学生进馆人次、读书月活动次数、心理健康活动次数与学生参与率、体育竞赛获奖情况统计体质健康达标率、公寓文化节方案、辅导员进公寓次数健康教育管理制度及计划、健康教育讲座次数

  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


  学业发展

  学业目标、学习能力、学业提升

  是否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公共选修课学分达标率、转专业满足率、专业技能竞赛次数

  教务管理系统



  团队发展

  团队协作

  学生社团培育情况、是否举办第十届社团文化艺术节、“两善一新”素质拓展工程情况

  教务管理系统(学工管理系统)



   

   

  职业发展

  职业规划、职业能力、创新创业、就业指导

  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学时、职业指导讲座数、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情况、学生志愿者注册率、创新创业竞赛获奖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建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数、专创融合在线开放课程数、新建创新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活动次数、就业率、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求职服务(比例)、就业指导服务总体满意度、专业与工作相关度、建档立卡、残疾毕业生帮扶就业创业率毕业生档案转递率

  毕业生就业信息系统、四川省资助系统

表5学校诊改指标链框架

  (五)建设信息化平台,形成信息链

  以学院智慧校园(图6)建设为契机,建立学校诊改质量管理平台(图7),提升教学运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完善平台监测、预警功能,强化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在诊改工作中的作用,同时为学院发展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QQ图片20200715124037

  图6学校智慧校园构架图

  

   

  图7学校诊改质量管理平台构架图

  (六)创新机制“引擎”,凝练文化 “引擎”,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学校将目标任务与绩效考核相结合,深化教职工个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建设,将目标绩效考核全面纳入诊改体系,创新形成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增强各层面的质量主体意识。强化质量文化“引擎”建设,深入发掘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底蕴和质量文化特征,凝练固化“人人为质量负责,事事为质量奠基”的质量方针,推进“9336711”的育人模式,将学生的专业与传统文化特色相融合,搭建“人人参与”的质量文化提升平台,建立“协同共生”质量文化保障机制,践行“全员内化”质量文化价值观。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指引,以提升“育人质量”为核心目标,牢固树立“服务学生、服务质量”的意识,夯实“质量为本、质量为先”的理念,扎实“服务学生、提升质量”的行动,精心营造 “人人重视质量、人人服务质量、人人创造质量、人人享受质量”的校园质量文化,形成“人人思奋进、人人争奉献”的良好氛围,全校师生的内生动力发展动力进一步激发,学校在精神、制度、行为、物质四个层面的质量文化体系初步形成。(图8)

  

  图8 机制和文化双“引擎”“8”字质量螺旋运行图

  七、诊改运行

  各部门按照“8字质量改进螺旋”,从多层面、多维度进行自主诊改和考核性诊断。自主诊改由各部门自主进行,考核性诊断由业务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考核性诊断与学院目标管理和绩效考核挂钩。

  (一)学校层面,按年度目标任务开展诊改和考核

  各部门按照年初制定的工作计划,建立“目标一标准一运行一诊断一改进”螺旋递进的常态化自我诊改机制(图9),学院将年度目标任务落实执行、各级各类项目建设与过程管理、成效作为目标管理与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保证各项工作的运行质量。

  实施目标任务分类分层分段考核,A、B类任务由学院进行考核,C类任务由部门进行自我诊改,实施季度沟通、学期小结,年度考核,不断修正偏差,形成学院发展规划执行及时诊断、持续改进的良性循环。

  

   图9学校层面“8”字质量螺旋运行图

  (二)专业层面,按照专业建设方案进行诊改

  各二级学院根据学院专业发展三级目标和建设标准,确定专业发展目标,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对照年度专业建设目标任务,层层落实分解,对专业状态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监测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状态,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及时改进,撰写各专业自主诊改报告。各专业团队自主进行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监测,作为专业设置调整和优化的依据。(图10)

  教务处定期对专业自主诊改情况进行考核性诊断,检验预期成效,促进预期成果达成。教务处通过考核性诊断进行预警,提出专业动态调整的方案。

  

  图10专业层面“8”字质量螺旋运行图

  (三)课程层面,按课程标准和课程建设方案开展诊改

  各教研室根据学院课程建设三级标准,确定课程建设目标,制定课程建设方案。依据课程建设方案和学院教学改革的要求,落实课程年度建设任务,明确年度建设目标。各教学团队明确质量诊断点,依托平台数据定期对照标准进行课程层面的专项自主诊改,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及时改进,年末形成每门课程自主诊改报告。课堂教学依据课程标准,设计达标评量办法,通过课程教学平台进行实时诊断与改进。(图11)

  教务处定期对课程自主诊改情况进行考核性诊断,监测课程建设和教学质量状态,了解课程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依据各二级学院课程诊改报告形成学院课程诊改报告。

   

  

   图11 课程层面“8”字质量螺旋运行图

  (四)教师层面,按规划目标和教师发展标准开展诊改

  教师每年度对照年度个人发展目标与教师发展质量标准,定期实施自主诊改,年末形成教师个人诊改报告。

  人事处通过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教师师德师风、教师配备与培养和师资水平及教师自主诊改情况进行考核性诊断,形成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诊改报告。(图12)

  

 图12 教师层面“8”字质量螺旋运行图

  (五)学生层面,按学生发展标准开展自测诊断并引导改进

  学生每年度对照年度个人发展目标和学生发展相关标准,定期实施自主诊改,检测个人目标达成情况,形成学生个人诊改报告。

  由学工部牵头,各系参与,结合学生发展标准体系和数据平台学生发展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对学生发展现状进行考核性诊断,形成学院学生层面自主诊改报告。(图13)

  

  图13 学生层面“8”字质量螺旋运行图

  八、保障措施

  (一)建立培育机制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树立以“服务·责任”为核心的校园价值观,以制度规范师生员工的行为,以环境建设为文化物质载体,引导师生员工逐步确立开拓进取、务实创新、诚信包容、追求卓越的价值取向,强化质量意识,培育以自律为主要特征的学院质量文化。

  (二)健全完善奖惩机制

  学校以绩效考核制度(部门绩效考核办法)为切人点,对实施的各项工作结果、过程、达标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将考核结果与激励挂钩,实现各项工作目标并不断超越原定目标,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运行形成动力机制。

  (三)建立保障机制

  根据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科学分析实现目标任务所需的资源条件,提供必要的人、财、物支持。依据经费预算、使用、审计制度,保证经费足额投人、合理使用,为目标任务完成提供资源保障。

  九、进度安排

  (一)学习研讨阶段(2018 年 7 月〜2019 年4 月)

  开展培训学习,设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总体构架,建设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开展专业及课程标准制定以及智慧校园建设,积极培育以“质量为本、质量为优”的现代质量文化。

  (二)自主诊改阶段(2019 年 4 月〜2019 年 12 月)

  进一步开展培训,加深认识。围绕学院、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问题导向,开展自主诊改。

  (三)完善提升阶段(2020年1 月〜2020 年1 2 月)

  系统化进行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按照“五纵五横一平台”的质量管理模型全面推进诊改工作。

  (四)巩固深化阶段(2021年1 月〜2021 年12月)

  根据“五纵五横一平台”的理论体系,巩固和深化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按照诊改质量管理模型、“8”字质量螺旋改进路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常态化、网络化全面、纵深推进诊改工作。